新闻

全重实验室封晓伟教授荣获ICE海洋岩土工程最高奖David Hislop Award

发布者:  时间:2025-07-07  浏览:

海岸与海洋全国重点实验室封晓伟教授(唯一通讯作者)发表于岩土工程领域国际顶级杂志《Géotechnique》期刊上的“Upper-bound solutions for inclined capacity of suction caissons in a trenched seabed”一文,荣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2025年海洋岩土工程最高奖(Best Offshore Project)——David Hislop Award。土木工程师学会(ICE)是英国土木工程师的资格认证机构,一年一度的ICE颁奖典礼旨在表彰土木工程和科技写作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获奖者的杰出工作,其中David Hislop Award奖项是1975年为纪念国际著名岩土工程专家David Atholl Hislop而创立的,特别颁发给工业界和学术界发表于海洋工程重型设计与建造领域,被同行评议为具有卓越质量的,并有益于土木工程、建筑和材料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

                                              1David Hislop Award 2025证书

封晓伟教授开展吸力锚-锚链-地基相互作用及承载特性研究开始于2014年美国海洋技术大会之后,本次大会首次报道西非几内亚湾用于系泊FPSO的海底吸力锚锚眼侧存在大范围锚链切削沟槽,严重危害吸力锚承载力以及系泊系统的稳定性。针对这一越发常见的工程实践挑战,归国前封晓伟教授与所在的西澳大利亚大学团队首先再现了锚链循环切削海床过程,揭示了海底切削沟开展机制;其次揭示了海底切削沟槽条件下吸力锚承载地基破坏机制,并证明通过提升锚眼位置从而减小锚链开槽深度的方法不足改善切削沟对吸力承载力的折减效应。随后主持完成辉固国际集团创新项目(Fugro Innovation)“深海吸力锚设计工具”1项。归国后,基于以上研究着力开展切削沟条件下吸力锚承载力解析研究,获奖论文正是封晓伟教授在吸力锚-锚链-地基相互作用及承载特性研究及最佳实践方面的具体呈现。文中首先创新性地提出了倾斜受荷吸力锚切削沟区的地基破坏机制,构建了适用于切削沟条件下吸力锚倾斜抗拔承载力的地基整体破坏机构;其次推导了各破坏机构能量耗散;最后基于上限极限分析原理建立了切削沟条件下吸力锚承载力解析解。通过与数值模拟、物理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文中提出的上限解决方案是一种可靠、高效的设计工具,可用于评估海底沟槽对吸力锚承载能力的影响。

论文链接:https://www.icevirtuallibrary.com/doi/epdf/10.1680/jgeot.22.00133.

获奖论文的合作者包括天津大学孙立强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南安普顿大学教授Susan Gourvenec等,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台风海况下吸力式导管架桶形基础失效机制及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项目的支持。

2202573日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颁奖典礼

自右向左:封晓伟教授、孙立强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Susan Gourvenec教授、ICE主席Jim Hall教授


版权所有 ©2010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与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邮编:116024     联系电话:0411-84709916